借來的美夢
眼前的一群年青人,都是中學生。突然,中學,像遙遠的星光,可望而不可及了。
第一次,自彈自唱,就是在中四的那一年。我們是老師眼中的三不學生---成績、品行和體藝都不是太好,中規中矩而又不用留意、擔心和關注的學生。不是最下,就不用給他們緊盯;不是最上,也就不用給他們緊迫。於是,可以稱心如意地找自己生活的方向。
其實,我也不知道為何參賽,只知道當時流行校園民歌流行以結他自彈自唱,很酷的。但我們參賽的歌曲是《借來的美夢》,是時代曲,作曲是彭健新,作詞是鄭國江,主唱是溫拿樂隊的彭健新和譚詠麟。為何選這樣一首傷感的歌曲來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?對!好像不大適合於當時環境與氣氛,而且予人「少年不識愁滋味」的老氣橫秋的感覺。然而,少年維特總愛煩惱和傷感,唱一唱又何妨,反正旋律優美及歌詞警世,我以為很有意思的。
歌詞的背景寫在八十年代,當時中英雙方正就香港前途談判,人心惶恐不安,借來的美夢,喻指香港是借來的繁華,會否因為歸還而褪色。當然我們不需要對號入座,硬說這首歌定指那個意思;它有更廣泛的意義,說出了城市人心的冷漠,浮華夢想的唏噓,以及時光飛逝的無奈。
無奈,今天從小事到大事,香港人都愛吵一番,莫非歌詞的內容是讖語。更無奈是,時間太久,我好像失去了當時的記憶,如浮光掠影,記不起有沒有入圍,有沒有得獎,甚至有沒有出賽?又何妨,現在唱一唱,聊勝於無:
《借來的美夢》 曲:彭健新 詞:鄭國江
繁榮鬧市,人近個心不接近。
人常在笑,誰又笑得真。
人又似天天去等,夢想總不會近,
人漸老,那希望,變造遺憾。
繁榮暫借,難望遠景只看近。
浮華暫借,難望會生根。
誰願意想得太深,但這心早烙下印,
毋問我,每分力,是為誰贈。
這是片,暫借的快樂,遮不了恨;
這是個,暫借的美夢,生不了根。
繁榮現象又似路人,在你身邊不顧地過,
誰為你,誰為我,我不禁問?